夯土,作为人类使用较早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之一,在我国传统
夯土建筑文化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,据相关资料显示,早在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夯土了,后来随着夯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,出现了大规模的夯土建筑群和夯土城墙,据说在龙山文化时期,中国的夯筑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新的高峰。
夯土建筑在冷兵器时代,具有墙体厚重、防御性能强的特点,夯土外墙厚度一般不低于40厘米,很多夯土碉楼,外墙厚度甚至超过了50厘米,高度多在10米以上,开窗小且开窗位置高,一座碉楼一般只有一个大门,门板极为厚重,使其易守难攻;夯筑时在黏土中掺有一定比例的石灰、细砂,组成三合土,关键部位还浇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汁、牛血等有机材料,使得夯筑成的夯土墙,硬度和韧性都相当高,防水能力也成倍的提高,与传统木制结构的房屋相比,夯土墙还具有不易燃的优势。
夯土建筑之所以应用广泛,主要得益于生土材料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,与现代化的建材相比,生土材料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,可使房屋室内冬暖夏凉;可就地取材、因地制宜;具有“呼吸”功能,可有效调节室内空气湿度与质量;具有可再生性,房屋拆除后生土材料可重复利用,甚至可作为肥料回归农田;加工过程低能耗、无污染,据测算其加工能耗和碳排放量分别为粘土砖和混凝土的3%和9%;基于生土技术施工简易、造价低廉等诸多特点。
但是传统夯土建筑在力学和耐久性能方面的固有缺陷,成为了制约它现代化大规模发展的核心因素,因此对传统夯土技术进行传承和创新,成为了当下我们任务的重中之重,至于“传承什么,如何创新”,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答案,我们应该做到充分顺应或利用当地的气候、地貌以及潜在的材料资源等自然条件,借助现代具备的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,来探寻一个适宜的解决方案,为建设节约型社会,防止环境污染、减少能源消耗,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