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土木建筑中的
夯土墙、木结构、青砖灰瓦,其用材选于自然,天然无污染,对环境也没有什么压力。以此便使民族建筑渊源流传5000年,在世界建筑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。
传统建造
夯土墙的三合土配方,各地众说纷纭,让它的配方变得很是神奇。关于三合土配方,民间流传的诸多版本,就有石灰、黏土和糯米;红糖、黄土和糯米;石灰、黄土、砂子、糯米汁和桐油;河底泥、贝壳粉、鸡蛋清、糯米汁和树胶等等。
熬糯米汤制作三合土混合料
其实这个不难理解,中国地大物博,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,文化表现纷繁多样。涉及到建筑用料,各地气候环境不同,必定造成不同物产,单单泥土,就有黄、红和黑之分。更不要说配料这种似乎有点“传男不传女”的秘密,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
夯土墙配比自然难免千奇百怪。
超强粘合剂“糯米砂浆” 创造出万里长城
基于此,即便提出改性为判断生土的标准,在这种背景下,仍不妨碍将生土作广义理解,只要不涉及现代化学材料发生的改性,把传统夯土墙建筑中的土料均视作生土,且不论它什么配方的三合土、四合土或五合土。
用石灰、沙土、糯米汁的混合料砌墙
生土既相对熟土而言,又多少不同于现代新型夯土墙的用料。熟土指经过翻动的适于耕种的土壤,以及经过烧制的变熟的土料。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夯土用料虽不经烧制,却会掺入现代化学添加剂进行改性,以尽可能避免传统生土材料的缺陷(材料力学性能、耐水性能)。
中国古代建筑主流为木框架,并以此作承重结构,以砖墙、夯土墙或土坯墙作围护结构。但在木结构尚未成熟和盛行时,以及较偏僻区域,则以夯土等作主材,例如窑洞。无论纯生土,还是三合土,只要做建筑主材或承重墙,即可视为生土建筑。
由于生土不言自明的重要地位,古代对纯生土的研究相当深入,元代《河防通议》记载过辨识生土料的情形,详细将生土分为胶土、花淤、捏塑胶、碱土、沙土、流沙、细沙等二十种,并提出工程前“必知地理形势之便,土壤疏厚之性,然后可以言事”。可见明白认知土性,是夯土匠作的重要内容。
从生土材料在古代建筑上的使用,源流而下,到了现代,根据物理、化学和材料分子学方法,进一步将纯生土细分为粘土、沙子、砂砾、有机土壤四大类,不同类别的属性、直径和特点各有差异。如粘土具有很好的强度和塑性,沙子孔隙率小,可以减少裂缝。
生土具有独特性能:质地细密,黏度较高,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很高的黏结性,能将砂等颗粒很好地固结,形成较好的整体稳定性。在夯打土基和版筑夯土墙上,也具有不可替代性,夯筑可有效克服因为土壤疏松造成的毛细现象,防止水分上升,具有隔湿防潮作用,同时墙体变得紧实,提高了强度性能。
因为泥土像空气、水一样无处不在,一边是它实在太重要了,一边则是人们常常对它视而不见,这样在中国土木建筑文化中,就造成重木轻土的结果,木结构日渐光彩绚烂,而土依旧默默无闻。
但是今天,
朴之原在生土基础上,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建造的现代夯土墙建筑,令土材焕然一新,变得高大挺拔,也更加时尚新潮。♦朴之原现代新型夯土墙
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的艺术家和技术工程师们,结合传统生土与现代材料科技,
采用新的建筑装饰与塑造语言,兼具理性与情感的美学表达,发现建筑与景观之美,升级夯土工艺,创新出一个琳琅丰富、神彩飞扬的夯土墙及混凝土的艺术世界。
♦朴之原施工的夯土墙工程项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