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,在城市居住一段时间,便想回到乡下老家。这样来回颠倒着折腾,老家终于回不去了,可能
夯土墙老屋已经拆掉,建起新的混凝土房子,也可能没有至亲,已然没有老家了。这才开始重新反思,究竟要怎样居住,要住什么房子。
关于宜居及理想,世人几乎没有不想诗意栖居;而大多数艺术家、工程师,则以梦为马,用心抵达着建筑的至美臻境。建筑大师马丁•劳奇,或称作生土的布道者,认为
夯土墙是“泥土的诗学”。想来确实,如果设计者和工程师将投身的事业当做至爱,当做“诗学”,何愁不能开枝散叶?世人亦何愁不能居诗意之所?
只有阳光知道向日葵心中的秘密,也只有向日葵知道,阳光将去哪里。能支撑起整部“诗学”的,一定是专业度;而专业度背后,一定有常人看不见的付出和投入,一定有
夯土墙建筑之道。所谓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,若无对细节极尽完美的钻研和把控,何敢为诗?又何妄以为学?
即如技术细节如夯土墙原材料处理,这是建筑建造首要进行的一步,影响着过程,也决定着建筑最后结果。首先,科学分析确定原材料具体配方。然后粉碎、混合、发酵,这一步重要就在于围绕水分控制而进行。对于夯土墙工艺,不论施工前、中、后期,所有工作重心就是怎样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含水率。当然,颗粒的粉碎等等也要恰到好处,这些都共同决定着墙体建造效果。
很多夯土墙建造对材料的要求是“握则成团,落地散开”,说法无非都是如此,而具体操作则多赖现场经验的发挥。通常来讲,材料本身带有的水分,首先要通过晾晒和自然风吹方式进行干化处理,这样有助于接下来各种材料的充分搅拌混合。如果有较大土块,则要用破碎机打碎,以便与其他材料相结合。处理好后的壤土还要注意隔离防潮。
土料混合阶段,根据设计建造要求,按比例混合土、砂、石、固化剂等,根据情况,如果过干,则加入一定量的水。该阶段按数据比例混合配料倒也容易,关键仍在于水分把控。接下来就是混合料发酵,同样全程注意周围环境,并做好隔潮处理。
现在所做的一切,无论是诸如上述技术还是肌理艺术,都有着共同的目标,就是为人们打造一个“家”。家是什么?远方的游子说:家是故乡。修行的悟者说:上有遮顶之瓦即家。抒情的诗人说:家是斗笠蓑衣,风是它,雨也是它。痴情的恋人说:家是一辈子围着一个字,用浓墨蘸浓情来写爱,一生有多久就能写多长。成功的名流说:家是五世同堂,是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。
朴之原说:家是用专业成就建筑艺术,用泥土浇筑远方的诗,是幸福的生活、诗意的栖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