朴之原:一家专业生产清水混凝土、夯土墙、仿木仿石等建材实业有限公司。

古代建筑早期的夯土墙技术(2)

来源:朴之原    作者:    日期:2020-09-30    浏览次数:

导读:从时间上,自商代起,到秦汉时期,传统夯土墙建造达到第一个全盛的高峰。那么,在地域上,沿黄河流域的处于上游的西北、处于中下游的中原地区,夯土建造更为蓬勃发达。以中原地区为例,商代、春秋、战国时期,都不乏案例,这从今天郑州地区遗址密布,便可窥一斑。
从时间上,自商代起,到秦汉时期,传统夯土墙建造达到第一个全盛的高峰。那么,在地域上,沿黄河流域的处于上游的西北、处于中下游的中原地区,夯土建造更为蓬勃发达。以中原地区为例,商代、春秋、战国时期,都不乏案例,这从今天郑州地区遗址密布,便可窥一斑。

03 周及春秋战国:夯土墙技术百花齐放

但商最终还是被周伐灭了。西周建立至春秋战国,大小诸侯蚕食吞并,夯土墙技术在各自势力范围本地化发展,也有助于其提升。单以夯具看,就有木、石、铁之分。

此外,今天郑韩故城(今新郑)的夯土墙仍然较好保存着,它分内外两重,全长40公里全部为层层夯土筑起,十分坚固,夯层布满小而圆的夯窝。
夯土墙古城
▲高大厚重的郑韩故城墙
夯土墙建筑
▲郑韩故城墙夯层清晰可见
 
同期稍早的郑国京城遗址(今荥阳廿里铺),城墙也是夯土墙,墙基宽约25米,西城墙至今依然存留5米多高,墙面上保留着比较规律的插竿洞眼(作用是搭建脚手架),夯层清晰而薄,土质坚硬异常。
夯土墙颜色
▲郑国京城遗址夯土墙
 
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,出现了更多身怀各种熟练技艺的手工业者,共同促进着手艺发展,需要使用双手进行夯筑的夯土技术,也包含其中,此时,颜色、夯窝等处理更加丰富。如晋国赵康城,夯土墙颜色为红褐色,夯层明晰,夯筑坚固。

还有,楚国皇城遗址亦为夯土筑造,城墙残高1.5~2.5米,夯土层12~21cm。燕下都为内外城,外城目前存高6.8米,8~12cm夯土层、两边夹板、插竿孔洞等痕迹都能看到,其中夯窝深度2cm,夯窝排列紧致,有叠压,夯土墙中绳眼也依稀可见。
夯土墙遗址
▲燕下都遗址的夯土墙
 
04 秦朝:特定历史阶段的夯土技术集大成者

秦始皇统一六国,国势空前强大,建筑技艺经过碰撞,重新融汇,夯土墙建造也应时而变,发展到新阶段。阿房宫,当时高台建筑的代表,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宫殿。唐代杜牧《阿房宫赋》将它描述为:“蜀山兀,阿房出,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天日。”可见其规模多么庞大。
夯土墙宫殿
▲现代建造的阿房宫,2013年已拆除
 
虽历遭破坏,现存阿房宫遗址仍高出地面7~10米,夯土墙夯层厚6~8cm,窝径7~8cm。这与阿房宫遗址考古出土的石夯头尺寸符合,上小下大,上面亦有安装杵柄的明显洞眼。

秦始皇陵也采用版筑夯土建造,分为内外城,内城垣长3870米,外城垣长6210米,其中墙体基宽8米,夯层7cm左右。现在陵园内遗留的建筑基址,夯土墙仍有残存。
夯土墙技术
▲兵马俑及夯土隔墙
 
皇陵的陪葬坑和陪葬墓,都有夯土二层台和夯土隔墙,采用纯净黄土夯筑。铜车马的坑底事先有夯打,坑的东西北筑有夯台,夯层6~8cm,比较均匀,质地坚硬,密度较大。有的隔墙底部保持完好,还能清楚看到侧面版筑时的木挡板印,有些夯层还可见直径10cm左右夯窝。

从考古发掘看,夯窝尺寸与秦代其他遗址出土的石夯直径相适宜。秦代夯土墙的夯具变化之一,就是从夯土早期采用的鹅卵石夯、木夯、集束棍夯,涌现经过设计打磨的石夯。

秦国旧都栎阳遗址的细砂岩石夯头,即经镌凿而成,高21.5cm,上部直径13cm,夯头直径10cm,中间为直径7cm、深度7cm的圆柱形窝槽,用以插入可以手持的木柄。
夯土墙机械
▲古代石夯头
 
夯土版筑技术经过漫长发展,劳动人民不断实践积累,从新石器时代经夏商周,逐渐完善,到秦代成为集大成者,普遍应用在大型宫殿、秦始皇陵墓和城池城墙上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
虽然历史上的秦朝历二世而亡,比较短暂,但修长城,建大道,融合各国技艺,统一文字、货币、车辙和度量衡等,贡献也蛮大。

朴之原,原于自然,用心精益。作为专业夯土墙及肌理美学营建者,擅长各种实夯墙体、建筑内外装饰面和特殊结构性表层的艺术化打造,可量身定制,彻底实现完美效果。
朴之原夯土墙挂板
朴之原夯土墙肌理
♦朴之原新型生态夯土墙
 
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,采用新材料、新工艺,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、历史文化的沉淀,化为具有自然的情感态度和历史文化韵味的夯土墙,在城市和乡土,在旅游景区、古城小镇、文物遗址、博物馆、剧院、艺术馆和民宿酒店……奉上诗意古雅、美丽质朴的建筑艺术精品。

注:图片来自于网络,不做商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上一篇:古代建筑早期的夯土墙技术(1)下一篇:国庆特别档之夯土墙:令南方葱郁,让北方温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