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中国的传统
夯土墙,曾在世界上一枝独秀,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,这种伴随王朝更替的建筑技艺,长盛不衰,最终成为土木建筑育出的一朵金花。
近代以来,中华民族外患内忧,遭受列强帝国的入侵和掠夺,西方近代工业体系孕育的水泥混凝土后来居上,传统
夯土墙建造至此失去璀璨世界的夺目光芒。
►郑州西山遗址,距今约5000年,厚5~8米,残高3米,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夯土墙版筑技术应用的城址。
进入21世纪,经过新中国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与改革开放,中国国家实力再次步入世界前列,人们看到一个日益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气象,蓬勃着重回世界巅峰的郁郁生机。
此时此刻,我们的
夯土墙将向何方发展?怎样发展?它的未来怎么样?首先是一个值得业内人士深思的问题。
►首座商代都城郑州商城遗址,外郭城的南面、西面是坚实的夯土墙,长达7000多米,南墙和西墙的南段是护城壕。
既不妄自菲薄,也不狂妄自大,实事求是思考,脚踏实地前进,小步试探,大步快跑,边跑边看边总结,一定能廓清并趟出一条现代新型夯土墙的发展道路。
基于此,回顾历史,溯本追源,从源流上总结和汲取夯土墙发展的经验教训,辨明“我是谁?从哪里来?到哪里去?”,将十分恰当和必要。
夯土的现代词典解释是: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材料,将一块泥土中的空隙,经过夯的动作之后变得更结实,这种材质亲近自然、环保节约、冬暖夏凉、造价低廉,可以实现就地取材。
►陕西周原周公庙遗址,面积约8万平方米,专家还在这一大型墓地外围,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夯土墙城墙,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。
夯土墙建筑,属于生土建筑的一种,自古有之,源远流长。考古发现,四五千年前智慧的华夏先民就已经用夯土法修筑城墙。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,夯土造屋技术便已成熟。
►秦始皇陵封土堆中存在高出地面的夯土墙,细夯土墙内外为粗夯土,这种夯土就像一个大金字塔,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大,在世界上绝无仅有,复杂的封土结构证明封土堆下方存有真墓。
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中国夯土墙技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之后,才在后世为一代又一代人更加娴熟地掌握。据史料证实,商周以至秦汉,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,宫殿台榭也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。
可以说,凡规模宏大的国家工程,如长城、皇宫、城池和帝王陵墓,均用夯筑技术建造。因此,中国古代夯土技术的发达是必然的。
►《营造法式》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,中国流传至今最详尽最全面的一部建筑科学技术百科全书,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。
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以开放博大的胸怀,海纳百川,消化并吸收着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领域的经验。
后来,夯筑技术在中原汉民的迁徙大潮中,从北方的黄河流域,传播到长江以南的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精于细微之道的南方工匠,进一步将夯土墙发扬光大,成为客家人擅长的建造工艺。
►李诫,郑州人,北宋土木建筑大师,集科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一代建筑宗师。在将作监任上主持修建诸多重大建筑工程,奉旨编修《营造法式》;后主政地方,深有政绩。2006年,新郑李诫墓被列为重点国保。
自唐代开始,夯筑技术更加发达,从北宋官方建筑著作《营造法式》中,可一窥究竟。到了明代,终于在福建西南部山区,以粘土为主要建筑材料,成功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客家土楼。
►郑州朴之原,鼎立中原的建筑与景观装饰专业机构,致力于夯土墙、混凝土材料的表皮肌理研究与实践。
朴之原以装饰艺术复兴中国符号,为中华民族建筑与景观增添自然丰富的肌理,旗下有夯土、清水混凝土、水泥仿木仿石仿砖雕、GRC、EPS欧式构件、园林景观、文创等系列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