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筑
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。它是以木板作模,内填粘土或灰石,层层用杵夯实修筑而成。在长城沿线,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。它们有的是用粘土和砂,再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夯筑成,也有的地方是用土、砂、石灰,加以碎石夯筑。
早期版筑夯土墙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,后来发展到3倍,再突破10倍,最顶峰的是后来客家土楼的25倍,高度与厚度的比例相当惊人。通常,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,所以城墙有明显的收分。
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,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,抵抗冷兵器(刀,抢,箭等)的袭击,并可就地取材,施工也很简便,所以隋朝以前的长城,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。汉代夯层在15公分左右,由于筑城术的进步,唐代和明代筑城夯层则在30公分左右。但这种墙容易被敌人破坏,而且不耐风雨剥蚀,天长日久会自行坍倒。
例如在玉门关和汉长城烽台,明显打有木筋,相隔数米并有规则,至今犹存。但是一些唐代如锁阳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,一些木筋则腐烂掉,少许耐腐蚀木料则存留。芦苇筋在玉门关大小方盘城呈规则分布,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。汉长城厚度足够容2个全副铠甲士兵相向通过,现存厚度在1.2米以上。城墙高度都在8~18米左右,体现了筑城术整体的坚固和技巧,部分长城也采用了版筑夯土墙方法构筑。
以陕西周原周公庙遗址夯土墙为例,它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十五华里的凤凰山的南麓,周公庙因唐代周公旦的祭祠而得名。在大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灰坑、建筑基址、陶片等古代遗迹与遗物。该遗址面积广大、内涵丰富,以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、西周等四个时期的遗存为主,尤以后者最引人注目。调查中发现周代刻辞甲骨、有4条墓道的最大规模的周代墓葬群,以及围绕墓地的夯土墙,由此判断该遗址是一处大规模的周代聚落。
还有秦始皇陵封土堆下是否真的存在地宫?研究人员在进行了多次磁性测定后,发现封土有明显磁性,且粗夯土和细夯土的磁性也有一定差异。经过证实,磁异常范围与封土堆下方的细夯土墙的范围近乎一致。由此推断异常是有封土堆下方的细夯土墙引起。细夯土墙内外为粗夯土。这种复杂的封土结构也从侧面证明了封土堆下方存在真墓。封土堆中存在高出地面的夯土墙,在此以前还没有发现过。